香港鐵路大典
Advertisement

本條目講述電車跑馬地一段(跑馬地分支路線)的分站及路段。

路段[]

HKT Sharp Street Depot Exit Remains-6

禮頓道及摩利臣山道之間的一段廢棄出廠軌道

跑馬地段現時是電車唯一同段同時適用於東、西行的分支路線,即離開分支路線後可返回東、西行任何一方向。

現時的分支路線是由波斯富街開始的。電車先在軒尼詩道任何一個方向轉入波斯富街,右轉入禮頓道,再左轉至黃泥涌道。至此電車線一直都是在路中心的,但通過藍塘道路口、跑馬地(下)巴士總站及成和道路口後,黃泥涌道收窄,便開始轉向馬路左邊進入跑馬地電車總站

離開總站後,與山光道匯合,黃泥涌道回闊,電車線便返回行車道路中心,此時是雙綫行車道路之中最內的一條行車綫。過了天主教墳場後,便進入黃泥涌峽天橋(連接香港仔隧道)橋底,再直往摩理臣山道,直至越過禮頓道左轉入摩理臣山道北段才離開橋底。走畢摩理臣山道後,便經天樂里往軒尼詩道,返回主線任何一方向。

歷史[]

Kwong Ying HKT 09

1915年的摩利臣山道(北望),前面為與禮頓道的交界。當時此段採用單線雙程行車

電車早在1904年通車時已經有一分支路線前往跑馬地,當時出入口是由軒尼詩道轉入天樂里,經摩理臣山道及黃泥涌道,與現時的回程大致相近。跑馬地總站則則設在快活谷(跑馬地)馬場的看台附近,估計採用倒叮方法掉頭

1922年,跑馬地路線改為繞經馬場一周,即經摩利臣山道、左轉入禮頓道,再右轉至黃泥涌道,前往總站,即禮頓道以南的走線與現時大致接近。後期進行了數次非出入廠路線的大型改線:1930年代去程改為經堅拿道東,1951年2月去程再改為途經波斯富街。在此之後跑馬地段的途經路道從此沒有改變。[1]

另外,鵝頸橋(現軒尼詩道(堅拿道西)分站一帶)以西有兩條非鋪面路軌連接南面[2],部分書籍誤以為該線是以前來往跑馬地的路線,但實際上只是寶靈頓運河填海用作運送沙石之用。[3]

出入廠線方面,以前主要車廠是位於銅鑼灣主線以南的。初期在波斯富街及羅素街一段設有電車線來往羅素街車廠,後來車廠在1953年擴建至霎東街車廠,出口改為途經堅拿道東、禮頓道,一直右轉返回摩利臣山道主線。[4]1989年3月30日霎東街車廠停用,出入廠的軌道從此停用。至今由堅拿道東經禮頓道轉入摩利臣山道一段出廠軌道仍然存在,但已經被廢棄並與主線失去連接。

連接香港仔隧道的黃泥涌峽天橋及堅拿道天橋南段於1976年動工,此後,電車線便改為在橋底,並由與汽車道路混合改為獨立行車線。[5]

途經路線[]

兩條路線的相反行走方向(即東╱西行)途經同一車站。常規路線:

分站[]

Tram--b3 由主線進入(軒尼詩道)
Tram--a3



富明街[]

DSC08868 105

富明街Foo Ming Street)為往跑馬地方向的單向中途站,編號105,位於銅鑼灣波斯富街門牌62-76號對出,過羅素街路口前。此分站為電車駛入跑馬地支線後首個停靠的中途站。

此分站原本設於過羅素街街口後、富明街路口前的位置,即「利舞台廣場」巴士站旁,以候車安全島形式設置。由於原有的月台島非常狹窄,乘客候車倍感危險,[6]經多年商討後,當局於2015年1月展開擴闊工程,將波斯富街過羅素街街口前的其中一條行車線改為行人路,並將電車站遷至該處新建的行人路邊,工程於同年5月竣工。

此分站亦是唯一設於行人路上,但設置上蓋的車站。




Tram--a3

禮頓道[]

DSC08881 106

禮頓道Leighton Road)為往跑馬地總站方向的單向中途站,編號106,位於銅鑼灣禮頓道左轉入黃泥涌道的彎位上,即香港銅鑼灣皇冠假日酒店(禮頓道8號)對出,鄰近紀利華木球會禮頓中心

紀利華木球會」巴士分站在此電車站旁邊。

  • 此站月台位於分隔電車軌及馬路的安全島上
  • 此站軌道右邊是一個三角形安全島

Tram--a3



樂活道[]

Tram Stop 107

樂活道Broadwood Road)為往跑馬地總站方向的單向中途站,編號107,位於跑馬地黃泥涌道115-117號逸廬B座對出,鄰近天主教聖瑪加利大堂及跑馬地馬場中場席行人隧道入口(可通往跑馬地遊樂場)。

此站建於黃泥涌道與樂活道交界處路中心的三角形安全島上,因此空間非常狹小,月台只能容納一輛電車停站。


Tram--a3

黃泥涌道[]

Tram Stop 108

黃泥涌道Wong Nai Chung Road)為往跑馬地總站方向的單向中途站,編號108,位於跑馬地黃泥涌道79A號雅谷餐廳門外,近聖保祿中學。

此分站的電車軌道沿三線行車道的中線鋪設,其左邊行人路上只設有站牌,沒有上蓋。乘客下車後需橫過一條行車線才能回到行人路,因此須注意左方之路面情況。

此站附近沒有任何可供命名的路口,因此此站縱非黃泥涌道路上唯一電車站,仍直接以所在街道命名。另電車站後方為「雅谷大廈」巴士站。


Tram--a3

跑馬地總站[]

編號5,詳見條目「跑馬地總站」。


Tram--a3

香港墳場[]

DSC08893 109

香港墳場Hong Kong Cemetery),是電車離開跑馬地電車總站後第一個中途站,編號109,位於跑馬地黃泥涌道1J號食環署港島區墳場及火葬場辦事處外,跑馬地馬場會員入口對面。此站與跑馬地總站間之距離是電車系統的最長站距。

此站路軌位於黃泥涌道三條北行行車線的最右邊,左邊行人路上只設有站牌,沒有上蓋。乘客下車後需橫過馬路兩條行車線才能回到行人路,因此必須格外注意左方的路面情況。另外,有別於其餘全部電車站,當沒有乘客需要在此站上下車時,電車不會停站,站牌上寫有「隨意站 REQUEST」字樣以資識別。[7]

此站曾名為天主教墳場Colonial Cemetery),中文名稱「天主教墳場」指的是電車站西北面的跑馬地天主教聖彌額爾墳場(St. Michael's Catholic Cemetery Happy Valley),但英文名稱「Colonial Cemetery」則是指站旁的香港墳場(Hong Kong Cemetery),明顯不相符,最終名稱於2019年被正名至今。


Tram--a3



皇后大道東[]

DSC08897 110

皇后大道東Queens Road East)位於黃泥涌道,與皇后大道東交界旁邊,編號110。

本分站全位於堅拿道天橋橋底,但設有上蓋。






Tram--a3

摩利臣山道[]

DSC08900 111

摩利臣山道Morrison Hill Road)位於跑馬地及銅鑼灣之間,摩理臣山道與禮頓道、體育道交界以西南,位於堅拿道天橋橋底。分站編號為111。

禮頓道」巴士分站在此電車站旁邊。

雖然電車離開本分站後會繼續行走摩理臣山道,但由於電車路位於同方向汽車道路偏右,因此離開本分站需要左轉急彎以返回摩理臣山道中線。


Tram--a3

天樂里[]

Tram Stop 112-2

天樂里Tin Lok Lane)位於灣仔天樂里,軒尼詩道路口以南,為東西行混合單向車站,亦是跑馬地分支路線回到主線前最後一個分站。此分站編號112,為電車系統編號最大的分站。

此分站亦是唯一夾於兩邊行車線之間,但沒有欄杆的車站。本分站兩邊分別是天樂里南、北向,前面(北面)是軒尼詩道橫越天樂里的行人過路處。


Tram--b1 返回主線(軒尼詩道)

註釋及參考資料[]

  1. 香江騁懷,香港的早期交通。鄭寶鴻著,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
  2. 見此圖片右邊
  3. 有關電車鵝頸橋的問題,HKiTalk
  4. 香港電車(張順光),附頁1954年電車地圖
  5. 曾更改的電車路,香港地方討論文庫
  6. 遷電車站減銅鑼灣擠塞〉,《東方日報》,2010年4月18日。
  7. 這不是普通的電車站,hkitalk.net。
Advertisement